之前有一篇文章,曾提到我母親有胃發脹的問題,經常覺得心下(胃上方)脹滿,尤其在吃完飯後,特別的容易脹。有一次他跌倒,吃了大黃蟅蟲丸去瘀之後,胃脹居然就消失不見了,當時以為是胃有瘀血(曾經有十二指腸潰瘍,吃過西藥殺幽門桿菌),所以瘀血打破後,胃的脹滿就好了,結果後來又再度復發。曾經用了各種方法治療母親的胃脹,無論各種消導法、溫補法都用盡了,結果都是吃藥的初期有點效果,到後來就又都沒效了,令人沮喪到不行,看來我母親是上天給我的一個最大的考驗。

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了這一篇,「烏梅丸治療慢性胃炎及長期不癒的食道逆流」,才想到,莫非母親的胃脹也是厥陰病?容易得到厥陰病的人,在我們這一派的看法,多半是因為自我辯論、自我矛盾等的心理問題,造成身體的自律神經的失調,好像一個心理上的糾結,造成了身體上具象的病邪與身體的糾纏,表現在具體的症狀上,可能是寒熱錯雜、上熱下寒、裡寒外熱等等的狀況。我的母親有沒有這樣問題?有的。我母親就是一個凡事想很多的人,明知道想再多,事情也不會改變,但就是放不下、想不開,尤其家裡又有令她煩惱的子女時,這種情況就會常常造成他心情上的不快,身體也陷入了一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態。

烏梅丸的一個很重要的主證就是「飢而不欲食」,明明肚子餓了,但食物拿到面前就是吃不下,或吃不香,吃了幾口就不想吃了。難道母親吃飯後胃脹,所以不敢多吃,也能叫做「飢而不欲食」?古文隱晦,但也因為這個隱晦,可以讓我們有無限的想像空間。於是就把母親的胃脹當成厥陰病來醫,配了科中的烏梅丸,請她每餐飯前吃兩瓢,過了一星期後,從來對我開的藥的反應常常是「沒什麼特別感覺」的母親,竟然主動說了「這個藥好像很有效哦,現在胃脹只剩下一點點了」,聽得我當場都快哭出來了。因為母親的胃脹是長期的,所以胃氣自然會比較虛,而母親已經稍微有了點年紀了,所以腎脈、腎氣也弱,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篇醫案所說,烏梅丸是先用來恢復腸胃小小的陽氣,然後再依身體什麼地方虛就補什麼地方,所以就仿照譚述渠大補中宮之氣的法,用真武湯、香砂六君子加減,幫母親補養脾、胃、腎,共進六帖之後,母親的胃脹就完全消失了。

這個醫案有兩個啟發,第一,如果得了厥陰病,一定要先用厥陰之法,解決糾纏的病邪後,才能再用其它方法補養身體,不然,結果就是事倍功半,或是完全沒效。就像真武湯、香砂六君子加減,在沒讓母親使用烏梅丸前,就曾經用來要補養母親的脾胃之氣,結果完全沒效,但用了烏梅丸後,卻能在其後協助解決剩下的一點點胃脹的問題。所以,有厥陰病就要先解決厥陰病的問題,但偏偏這一塊卻是外面開業醫師不太熟悉的一塊。第二個啟發就是,如果往後遇到經久連綿、反覆不癒的病證,而又覺得自己開藥的方向沒錯時,就可以好好來看看,這個病人是不是有厥陰病的跡象存在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in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