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在讀傷寒論條文時,突然對麻杏甘石湯有了一點新的領悟,在此提供給中醫同道參考。

麻杏甘石湯原文如下:

>>發汗若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這個湯,一般的理解大概是因為肺熱而咳喘,所以算是治療熱喘的一張方子,爭議也不大。有爭議的部份是「發汗若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」以及「無大熱」。有人會有疑問,為什麼仲景爺爺在這擺了個「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」,一般(用麻黃湯)發汗後,如果還有表證,我們會退而求其次的使用桂枝湯再讓病人小發汗,但這裡為什麼不能用呢?許多註家當然有各自的解讀,也都不無道理。而我最近的領悟是這樣。不可更行桂枝湯的理由在下一句,「汗出而喘,無大熱」,因為發汗後,病型改變了,本來「無汗」,變成「汗出」,而有汗一證,我們一般會想到桂枝湯,但這裡並不是轉為桂枝湯證,而是除了汗出之外,還會喘,但卻也不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的喘。因為「汗出而喘,無大熱」,很容易讓人聯想成桂枝湯系列的證,所以,仲景爺爺在這裡放了個「不可更行桂枝湯」,因為,這不是桂枝湯證啊。

至於我的領悟是來自於一個小青龍湯病患的病證轉變。本來是小青龍湯證,吃了兩次科中後,咳逆倚息不得臥的證狀已經解除,卻出現輕微的發熱,以及微喘的現象。雖然我的中醫老師說,小青龍湯不能算是發汗藥,尤其小青龍湯如果是尿解對病人最好,但這種麻黃劑總讓我感覺,好像多少會造成肺熱的後遺症,可能是用量不夠精確的關係,也可能是其它原因,我也無法解釋。但最近看張錫純用小青龍湯的案例,他最常用的手法是,小青龍湯恆加石膏(3/27補充:應該是在痰喘夾熱時),而且加石膏的後遺症,似乎比較少。而麻杏甘石湯裡,正好就是有石膏。這兩之間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關聯,我不知道,留給大家去發想,請大家自己發揮創意,這也算是中醫有趣的地方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in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